查看原文
其他

“教师力”修炼No.25丨上出好课的“秘诀”是什么?听听这些名师怎么说

助教君 中国教师 2020-08-29
来自专辑
“教师力”修炼
本文约3500字 预计阅读时间3分钟



学生进入学校是为了更好地走出学校、自信地走向社会;进课堂则是为了走出课堂。而课堂是窥视社会的窗口,课堂教学是落实各学科核心素养的主渠道。现实的问题是,教师在课堂上能给学生什么?怎样才能给的最少而学生们却能收获最多?在教学中,关于“教”,教什么,怎么教?关于“学”,学什么,怎么学?今天,与您分享几位名师的教学“秘诀”,希望能“充实您的教学灵感库”。


名师谈教学


程红兵  深圳市明德实验学校校长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格教育


学科教学是所有青少年人格全面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教学形态。语文学科更是如此,本身就蕴藏了很丰富的人格教育因素。


学校的语文教育—学生时代的语文学习,是人生发展和语文学习的黄金阶段,是整个人生语文学习的柱石和桥梁,既要接通学前期既有的语文学习经验,又要为未来的人生发展、继续学习奠基引路,这正是语文人格教育的要义和必须担负的使命。所以语文人格教育可以借助阅读活动、写作活动、各类演讲、各种实践活动加以实现。


● 语文人格教育的广度—全息兼容的涵摄性


——从实施语文人格教育的渠道来看,可以从与亲友、师长、同学、伙伴等的交流中接受语文人格教育;可以凭借书籍报刊、声像传媒接受语文熏陶;可以从文史哲法等社会学科中丰富语文知识;可以从数理化生等自然学科中训练语文思维。


——从实施语文人格教育的环境来看,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等都是进行语文人格教育的场所。


● 语文人格教育的长度—影响一生的终身性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让学生每月读一本文化名著。开始时,我每月向学生推荐一本名著让他们读。接下来,我每月推荐两本名著让学生选读,继而每月向学生推荐三本名著选读,最后我让学生自己相互推荐,让大家选读。


——每周,我会让学生交一次书摘笔记。教师与学生交流读书看法与体会,重在养成读书的习惯。每月,我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或是书评,花一课时或两课时交流读书心得,激扬文字,引发他们批判性地思考,沉淀一些有价值的思想财富。


这样做的最有价值的结果,就是让许多学生养成了终身热爱读书、积极思考的好习惯。


● 语文人格教育的深度—化育人格,修养身心


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面对学生语文实践需要,针对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对语文能力的要求,切切实实地培养学生语文的文本能力和实用能力,而不是脱离生活的机械训练,这便是对学生的生存负责。


——组织初中学生到贵州贫困山区的社会实践考察课程,带着学生到万科学设计,到腾讯学习信息技术,到微软学习趣味程序设计等,提前开启职业体验之旅;


——学校小学部教师和家长会组织小学生去华阳孤儿院,到福田福利中心,关心老人,关爱老人,从小养成做人的基本孝道;


——组织学生到大亚湾核电站、深圳电力调度大厦、鹏程变电站等参观考察,了解电是怎么产生、输送的;


——组织学生到地质博物馆、深圳气象台去看自然,了解天文地理,产生一些直观感受。


这既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实际训练,更是学生社会实践考察活动。语文人格教育要为学生永续学习、可持续发展和适应终身学习化社会提供基础支撑和动力支持,而不是死缠硬磨的“智力榨取”,这是对学生终身负责。


孙敬彬  中关村三小数学特级教师

构建数学深度课堂


● 深度开发,化“隐”为“显”

儿童经验在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在与数学相遇之前,儿童就已经积淀了一些对数学的感性认识与经验,只不过这些经验多以零散的形式暗藏于其脑海深处。


数学教材在编排时只是呈现了具体知识线索,在知识背后同样暗藏着许多数学思想方法。深度课堂要从儿童最本真的理解出发,学习最本质的学,就需要深度开发儿童的内隐经验,以及知识背后暗藏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变“隐”为“显”,让儿童自然走进数学,让数学更加贴近儿童。


● 深度感悟,由“浅”入“深”

“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知识的本质征。” 学生对数学思考感悟的程度,影响其学习中数学化的进程。由于儿童的思考方式往往有明显的具象性,通常伴随着一些浅显、无序、不够全面、跳跃式思维状态,而数学思维具有极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


当儿童思考数学时,基于儿童立场就要充分考虑其思考方式,充分展现其思维过程;基于学科特点又要有效发展儿童的数学思维。而要实现两者的有效对接,让儿童思考与数学思维“淡妆浓抹总相宜”,就要引导儿童思考由“浅”入“深”,把思考逐步打上数学的烙印,以“浅”的内涵感悟,促进对数学“深”的理解。让儿童自发感受到思维方式完善提升的必要性,从而自觉促进其思考。


● 深度活动,以“静”促“动”

儿童的天性是好玩、好动,他们喜欢通过用“动起来”的方式与数学对话,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去认识数学、理解数学。而数学的特性是抽象、理性,需要静下去从理性角度对活动中的认识与经验进行提升概括。


因此,当儿童的天性与数学的特性在课堂上相遇,就需要既能“动”起来还能“静”下去的深度活动,把动手操作与静思内化结合起来,以“动”所“获”,为“静”成“思”,让“静”为“动”指明方向,增加活动的效度和深度,实现儿童天性尽情释放的同时,使他们的数学理性得以尽展光芒。

 

任勇 厦门市教育局巡视员 

“学”的最高境界是“会学”


在教育实践中,我深深感到,一个学生要想取得优良的学习效果,单靠教师教得好、教得得法,是不行的,自身还必须学得好、学得得法。遗憾的是,在教育理论和教学中,长期以来,教学多研究教,少研究学。实践证明,忽视学,教也会失去针对性,减弱实效性。


于是,我把研究探域扩大到学生学习领域,开始系统地指导学生学习,期盼他们从“学会”走向“会学”。“学会”和“会学”看起来只是两个字的颠倒,但意义却大不相同。“学会”,只是说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某种知识和技能;“会学”,则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


——在“学习计划”方面,让学生明确制订学习计划的好处,要求他们养成制订学习计划的习惯,指导他们制订好学习计划;


——在“课前预习”方面,要求学生养成习惯坚持预习,教给学生预习数学的方法,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


——在“课堂学习”方面,注意数学概念、数学命题、数学解题、数学思想、数学能力和数学课堂学习方法的渗透;


——在“课后复习”方面,要求学生及时复习巩固知识,教给学生数学课后的复习方法,检查学生数学复习的效果;


——在“独立作业”方面,教给学生科学地完成作业的方法,在批改作业中指导学生学习数学,在作业“再生”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
性、积极性;


——在“学习总结”方面,注意数学知识的总结、数学解题技巧的总结和数学学习方法的总结;


——在“课外学习”方面,指导数学课外阅读、数学竞赛、数学兴趣小组学习。


在教学中,渗透学法不能急于求成,应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教师指导应具体明了,这样便于学生操作。渗透式学习指导也不能全由教师包代,也可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发现摸索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总结他人的学习方法。


李锦旭 北京十一学校数学特级教师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教什么


通而论之,教师对于教什么,从低到高可分如下四个层次。


● 第一层次:教解题

不仅讲此解法的原因,讲一题多解,还讲一题多变、多题归一,讲题目的引申推广,真正使学生能做一题会一类问题。而且注重从哲学高度指导解题实践,注重一般思维和观念的指导作用,体现基本解题规律的引导与总结:审题(观察条件和结论的结构特征,表述或等价转换问题)——决策(广泛的联想与想象,找思路)——规范(多种解法的展开、转化与比较)——总结与评价(多题归一、模式识别、规律提炼)。


● 第二层次:教学科思维方法

学习任何一门学科,尽快入门很重要。入门的标志,不仅仅是对这门学科感兴趣,更为重要的是能学会一种方法,即整体把握这门学科,深刻理解学科本质,揭示学科内容的基本思维特征。


● 第三层次:从哲学层面指导各学科学习与研究

——从整体观、系统观进行整体规划、设计问题;

——从学科观念层面分析问题;

——用学科思维方法解决问题;

——指导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性学习、竞赛课、自招课等高端课程的学习与研究。


● 第四层次:教做人

教做人即充分利用典型的学科素材,适时有机融入学科教学,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进行德育渗透,即所谓学科德育建设,避免学科教学与道德教育两张皮现象。



往期回顾

内容来源丨综合整理自《中国教师》杂志总第250、258、259、268期

本期编辑丨shalee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

承办: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编辑:《中国教师》编辑部

邮发代号:82-113

国内总发行: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CN 11-4801/Z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2051

▌合作数据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